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作者:胡适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时间:2015-05-01
开本:32开页数:190
定价: ¥32.0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版权:
ISBN:9787569901177
条形码:9787569901177 ; 978-7-5699-0117-7
装帧:简裝本
版次:1
册数:暂无
重量:暂无
印刷次数:1
所属分类:文学>中国现当代随笔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特点:
以自己的努力定义自己的人生,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没拼过的青春不值一提,坚持梦想,不要做一个看起来很努力的人。
胡适,民国时期的文化偶像。有人说,我们错过了胡适一百年,但是,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述多、影响大、自传材料丰富的一个名人,通过胡适谈人生梦想、平常工作和平凡日子,你会感到:我们并没有错过。他的思想、他的为人之道,足以构建我们现在想要的美好生活。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收录了胡适关于青春、人生、理想的精品文章,其中包括胡适对年轻人在思想修养、能力提升、个性培养等方面的建议和引导以及关于年轻人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只要你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那么就一定有一个目标是要由你去完成的。无论你所面临的困难怎样令人望而却步,只要有执着的行动,我们就能够活出人生的精彩,这是胡适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今年轻人在求学做人方面面临困惑时的好引导,激昂、犀利中却饱含他对生活的赤诚与热情,是当下每一个青年人都值得拥有的人生态度。
Define your life with your own efforts. Don’t let the future you hate yourself now;
Youth without fighting is not worth mentioning. Stick to your dreams and don’t be a person who looks very hard.
Hu Shi, the cultural ido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me people say that we missed Hu Shi’s 100 years. However, as a celebrity with many works, great influence and rich autobiographical material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you will feel that we didn’t Miss Hu Shi’s life dreams, ordinary work and ordinary days. His thoughts and his way of being are enough to build the beautiful life we want now.
“How to harvest, plant first” contains Hu Shi’s excellent articles on youth, life and ideals, including Hu Shi’s suggestions and guidance on young people’s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ability improvement and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s well as how young people can achieve their own life. As long as you exist in this world, there must be a goal to be completed by you. No matter how daunting the difficulties you face, as long as you have persistent actions, we can live a wonderful life. Thi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Hu Shi’s thought, but also a good guide for today’s young people when they are confused about learning and being a man. It is full of his sincerity and enthusiasm for life. It is a life attitude worth having for every young person at present.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简介:
轻经典系列——轻阅读时代的经典,经典的轻松阅读。系列主打作品之一胡适《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人生*关键的不是你目前所处的位置,而是迈出下一步的方向,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关于胡适——
1.@新华网 @新周刊 @凤凰网 @青年文摘 @新浪读书 @柴静看见 @李敖 @马勇等微博共同推荐。
2.他让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张爱玲敬为恩师,让蔡元培、冯友兰、季羡林、李敖钦佩为偶像,让蒋介石推崇,让毛泽东纠结!
3.经典和流行结合,经典和励志结合。胡适作为民国文化“偶像”,以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有无数经典励志的句子广为流传,直到现在然直击人心。
4.熊培云说过,“错过了胡适,就错过了100年!”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错过了胡适,人生就可能多走很多弯路!你可以不读经、不读史、不学国学,但你绝不能不读胡适!
5.包装精致,图文结合,文艺清新,唯美时尚。
Light classic series - classic in light reading era, classic easy reading. Hu Shi, one of the main works of the series, “how to harvest, plant first”. The key to life * is not your current position, but the direction to take the next step. As long as you start, it’s never too late.
About Hu Shi——
- @ Xinhuanet @ Xinzhou @ Fenghuang @ Youth Digest @ Sina reading @ Chai Jing saw @ Li Ao @ Ma Yong and other microblogs.
- He made Lin Yutang, Zhou Zuoren, Liang Shiqiu and Zhang Ailing his teachers, Cai Yuanpei, Feng Youlan, Ji Xianlin and Li Ao his idols, Chiang Kai Shek’s admiration and Mao Zedong’s entanglement!
- Combination of classic and popular, and combination of classic and inspirational. As the “Idol” of the cul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a famous writer, philosopher and poet, Hu Shi has numerous classic inspirational sentences that have been widely circulated and have hit the people’s hearts until now.
- Xiong Peiyun said, “if you Miss Hu Shi, you will miss 100 years!” for today’s young people, if you Miss Hu Shi, you may take many detours in life! You can not read scriptures, history or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you must not read Hu Shi!
- Exquisite packaging, combination of pictures and texts, fresh literature and art, aestheticism and fashion.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目录:
一、我的亲友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与汪长禄先生的书信往来
追悼志摩
杜威先生与中国
二、心灵自述
我的歧路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我的信仰
归国杂感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三、人生感悟
人生有何意义
新生活-为《新生活》杂志**期做的
请大家来照照镜子
容忍与自由
漫游的感想
差不多先生传
庐山游记(节选)
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
胡适诗歌欣赏
四、文学小品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与汪长禄先生的书信往来
追悼志摩
杜威先生与中国
五、告诉年轻人的话
读书
文学改良刍议
少年中国之精神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摘选:
追悼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
我们初得着他的死信,都不肯相信,都不信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会死的这么惨酷。但在那几天的精神大震撼稍稍过去之后,我们忍不住要想,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配。我们不相信志摩会“悄悄的走了”,也不忍想志摩会死一个“平凡的死”,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式、更悲壮的了。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们也不知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去了,永远不回来了!
这十几天里,常有朋友到家里来谈志摩,谈起来常常有人痛哭,在别处痛哭他的,一定还不睡。志摩所以能使朋友之样哀念他,只是因为他的为人整个的只是一团同情心,只是一团爱。叶公超先生说:“他对于任何人、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都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
陈通伯先生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素,他是粘着性的,发酵性的。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弄的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粘着性。他才是和事老,他有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蹭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使这些多疑善妒的人们十分惭愧,又十分羡慕。”
他的一生真是爱的象征。爱是他的宗教,他的上帝。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他眼里有你》)
志摩今年在他的《猛虎集?自序》里曾说他的心境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这句话是他好的自述。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都只因为社会上批评他的人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是他一生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现在志摩的棺已盖了,面社会上的议论还未定。但我们知道这两件事的人,都能明白,至少在志摩的方面,这两件事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的追求。他万分诚恳的相信那两件事都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这两件事的结果,在别人看来,似乎都不曾能够实现志摩的理想生活。但到了今日,我们还忍用成败来议论他吗?
我忍不住我的历史癖,今天我要引用一点神圣的历史材料,来说明志摩决心离婚时的心理。民国十一年三月,他正式向他的夫人提议离婚,他告诉她,他们不应该继续他们的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结婚生活了,他提议“自由之偿还自由”,他认为这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他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这信里完全是青年的志摩的单纯的理想主义,他觉得那没有爱又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们的人格的,所以他下了决心,要把自由偿还自由,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后来他回国了,婚是离了,而家庭和社会都不能谅解他。奇怪的是他和他已离婚的夫人通信更勤,感情更好。社会上的人更不明白了。志摩是梁任公先生爱护的学生,所以民国十二年任公先生曾写一封很长很恳切的信去劝他。在这信里,任公提出两点: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
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沈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郁悒忄宅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十二年一月二日信)”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他答复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追求。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他对任公说:“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汙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我今天发表这三封不曾发表过的信,因为这几封信能表现那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我们若从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我还可以说,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志摩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是失败。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暗惨的可怕。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他的失败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的失败。他的追求,使我们惭愧,因为我们的信心太小了,从不敢梦想他的梦想。他的失败,也应该使我们对他表示更深厚的恭敬与同情,因为偌大的世界之中,只有他有这信心,冒了绝大的危险,费了无数的麻烦,牺牲了一切平凡安逸,牺牲家庭的亲谊和人间的名誉,去追求,去试验一个“梦想之神圣境界”而终于免不了惨酷的失败,也不完全是他的人生观的失败。他的失败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了,而这个世界太复杂了,他的单纯的信仰禁不起这个现实世界的摧毁;正如易卜生的诗剧《Brand》里的那个理想主义者,抱着他的理想,在人间处处碰钉子,碰的焦头烂额,失败而死。
然而我们的志摩“在这恐怖的压迫下”,从不叫一声“我投降了”——他从不曾完全绝望,他从不曾绝对怨恨谁。他对我们说:“你们不能更多的责备。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是好的。”(《猛虎集?自序》)是的,他不曾低头。他仍旧昂起头来做人;他做事,他总是仍旧那样热心,仍旧那样高兴。几年的挫折、失败、苦痛,似乎使他更成熟了,更可爱了。
他在苦痛之中,仍旧继续他的歌唱。他的诗作风也更成熟了。他所谓“初期的汹涌性”固然是没有了,作品也减少了;但是他的意境变深厚了,笔致变淡远了,技术和风格都更进步了。这是读《猛虎集》的人都能感觉到的。
志摩自己希望今年是他的“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他说:“抬起头居然又见到天了。眼睛睁开了,心也跟着开始了跳动。”
我们一班朋友都替他高兴。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树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这都是他的安慰,都使他高兴。
谁也想不到在这个有希望的复活时代,他竟丢了我们走了!他的《猛虎集》里有一首咏一只黄鹂的诗,现在重读了,好像他在那里描写他自己的死,和我们对他的死的悲哀:
等候他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他。
但他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雾:
飞来了,不见了,没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志摩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真是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现在难道都完了?
决不——决不——志摩爱他自己的一首小诗,题目叫做“偶然”,在他的《卞昆冈》剧本里,在那个可爱的孩子阿明临死时,那个瞎子弹着三弦,唱着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朋友们,志摩是走了,但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曾白来了一世。我们忘不了和我们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二十年,十二月,三夜(同时在北平《晨学园》发表)
九年的家乡教育
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七),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我生后两个月,我父亲被台湾巡抚邵友濂奏调往台湾;江苏巡抚奏请免调,没有效果。我父亲于十八年二月底到台湾,我母亲和我搬到川沙住了一年。十九年(一八九三)二月二十六日我们一家(我母、四叔介如、二哥、三哥)也从上海到台湾。我们在台南住了十个月。十九年五月,我父亲做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各营。台东是新设的州,一切草创,故我父不带家眷去。到十九年底,我们才到台东。我们在台东住了整一年。
甲午(一八九四)中日战事开始,台湾也在备战的区域,恰好介如四叔来台湾,我父亲便托他把家眷送回徽州故乡,保留二哥跟着他在台东。我们于乙未年(一八九五)正月离开台湾,二月初十日从上海起程回绩溪故乡。
那年四月,中日和议成,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绅民反对割台,要求巡抚唐景松坚守。唐景松请西洋各国出来干涉,各国不允。台人公请唐为台湾民主国大总统,帮办军务刘永福为主军大总统。我父亲在台东办后山的防务,电报已不通,饷源已断绝。那时他已得脚气病,左脚已不能行动,他守到闰五月初三日,始离开后山。到安平时,刘永福苦苦留他帮忙,不肯放行。到六月二十五日,他双脚都不能动了,刘永福始放他行。六月二十八到厦门,手足俱不能动了。七月初三日他死在厦门,成为东亚个民主国的个牺牲者!
这时候我只有三岁零八个月,我仿佛记得我父死信到家时,我母亲正在家中老屋的前堂,她坐在房门口的椅子上。她听见读信人读到我父亲的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东边房门口坐的珍伯母也放声大哭起来,一时满屋都是哭声,我只觉得天地都翻覆了!我只仿佛记得这一点凄惨的情状,其余都不记得了。
我父亲死时,我母亲只有二十三岁。我父初娶冯氏,结婚不久便遭太平天国之乱,同治二年(一八六三)死在兵乱里。次娶曹氏,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死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
我父亲因家贫,又有志远游,故久不续娶。到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他在江苏候补,生活稍稍安定,他才续娶我的母亲,我母亲结婚后三天,我的大哥也娶亲了。那时我的大姐已出嫁生了儿子。大姐比我母亲大七岁。大哥比她大两岁。二姐是从小抱给人家的。三姐比我母亲小三岁,二哥、三哥(孪生的)比她小四岁。这样一个家庭里忽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
结婚后不久,我父亲把她接到了上海同住。她脱离了大家庭的痛苦,我父又很爱她,每日在百忙中教她认字读书,这几年的生活是很快乐的。我小时也很得我父亲钟爱,不满三岁时,他就把教我母亲的红纸方字教我认。父亲作教师,母亲便在旁作助教。我认的是生字。她便借此温她的熟字。他太忙时,她就是代理教师。我们离开台湾时,她认得了近千字。我也认了七百多字,这些方字都是我父亲亲手写的楷字。我母亲终身保存着,因为这些方块红笺上都是我们三个人的神圣的团居生活的记念。
我母亲二十三岁就做了寡妇,从此以后,又过了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的生活真是十分苦痛的生活,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二十三年。
我父亲在临死之前两个多月,写了几张遗嘱,我母亲和四个儿子每人各有一张,每张只有几句话。给我母亲的遗嘱上说穈儿(我的名子叫嗣穈,穈字音门)天资颇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我的遗嘱也教我努力读书上进。这寥寥几句话在我的一生很有重大的影响。
我十一岁的时候,二哥和三哥都在家,有一天我母亲问他们道:“穈今年十一岁了。你老子叫他念书。你们看看他念书念得出吗?”二哥不曾开口,三哥冷笑道:“哼,念书!”二哥始终没有说什么。我母亲忍气坐了一会,回到了房里才敢掉眼泪。她不敢得罪他们,因为一家的财政权全在二哥的手里,我若出门求学是要靠他供给学费的。所以她只能掉眼泪,终不敢哭。
但父亲的遗嘱究竟是父亲的遗嘱,我是应该念书的。况且我小时很聪明,四乡的人都知道三先生的小儿子是能够念书的。所以隔了两年,三哥往上海医肺病,我就跟他出门求学了。
我在台湾时,大病了半年,故身体很弱。回家乡时,我号称五岁了,还不能跨一个七八寸高的门槛。但我母亲望我念书的心很切,故到家的时候,我才满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名机)的学堂里读书了。我的身体太小,他们抱我坐在一只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来,还要别人抱下来。但我在学堂并不算低级的学生。因为我进学堂之前已认得近一千字了。
因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学生,故我不须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书。我念的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做《学为人诗》,他亲笔抄写了给我的。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把开头几行抄在这里:
为人之道,在率其性。
子臣弟友,循理之正;
谨乎庸言,勉乎庸行;
以学为人,以期作圣。
以下分说五伦。后三节,因为可以代表我父亲的思想。我也抄在这里:
五常之中,不幸有变,名分攸关,不容稍紊。
义之所在,身可以殉。
求仁得仁,无所尤怨。
古之学者,察于人伦,因亲及亲,九族克敦;因爱推爱,万物同仁。
能尽其性,斯为圣人。
经籍所载,师儒所述,为人之道,非有他术:穷理致知,返躬践实,黾勉于学,守道勿失。
我念的第二部书也是我父亲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名叫《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这两部书虽是韵文,先生仍讲不了,我也懂不了。
我念的第三部书叫做《律诗六钞》,我不记得是谁选的了。三十多年来,我不曾重见这部书,故没有机会考出此书的编者;依我的猜测,似是姚鼐的选本,但我不敢坚持此说。这一册诗全是律诗,我读了虽不懂得,却背得很熟。至今回忆,却完全不记得了。
我虽不曾读《三字经》等书,却因为听惯了别的小孩子高声诵读,我也能背这些书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诗》,我差不多能从头背到底。这本书后面的七言句子,如: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我当时虽不懂得其中的意义,却常常嘴上爱念着玩,大概也是因为喜欢那些重字双声的缘故。
我念的第四部书以下,除《诗经》,就都是散文的了。我依诵读的次序,把这些书名写在下面:
(4)《孝经》。
(5)朱子的《小学》,江永集注本。
(6)《论语》。以下四书皆用朱子注本。
(7)《孟子》。
(8)《大学》与《中庸》。(《四书》皆连注文读)
(9)《诗经》,朱子《集传》本。(注文读一部分)
(10)《书经》,蔡沈注本。(以下三书不读注文)
(11)《易经》,朱子《本义》本。
(12)《礼记》。
读到了《论语》的下半部,我的四叔父介如先生选了颖州府阜阳县的训导,要上任去了,就把家塾移交给族兄禹臣先生(名观象)。四叔是个绅董,常常被本族或外村请出去议事或和案子;他又喜欢打纸牌(徽州纸牌,每副一百五十五张),常常被明达叔公、映基叔、祝封叔、茂张叔等人邀出去打牌。所以我们的功课很松,四叔往往在出门之前,给我们“上一进书”,叫我们自己念;他到天将黑时,回来一趟,把我们的习字纸加了圈,放了学,才又出门去。
四叔的学堂里只有两个学生,一个是我,一个是四叔的儿子嗣林,比我大几岁。嗣秫承继给瑜婶。(星五伯公的二子,珍伯、瑜叔,皆无子,我家三哥承继珍伯,秫哥承继瑜婶。)她很溺爱他,不肯管束他,故四叔一走开,秫哥就溜到灶下或后堂去玩了。(他们和四叔住一屋,学堂在这屋的东边小屋内。)我的母亲管的严厉,我又不大觉得念书是苦事,故我一个人坐在学堂里温书念书,到天黑才回家。
禹臣先生接收家塾后,学生就增多了。先是五个,后来添到十多个,四叔家的小屋不够用了,就移到一所大屋—名叫来新书屋—里去。
初添的三个学生,有两个是守瓒叔的儿子,嗣昭、嗣逵。嗣昭比我大两三岁。天资不算笨,却不爱读书,爱“逃学”,我们土话叫做“赖学”。他逃出去,往往躲在麦田或稻田里,宁可睡在田里挨饿,却不愿念书。先生往往差嗣秫去捉;有时候,嗣昭被捉回来了,总得挨一顿毒打;有时候,连嗣秫也不回来了,—乐得不回来了,因为这是“奉命差遣”,不算是逃学!
我常觉得奇怪,为什么嗣昭要逃学?为什么一个人情愿挨饿、挨打,挨大家笑骂,而不情愿念书?后来我稍懂得世事,才明白了。瓒叔自小在江西做生意,后来在九江开布店,才娶妻生子;一家人都说江西话。回家乡时,嗣昭弟兄都不容易改口音;说话改了,而嗣昭念书常带江西音,常常因此吃戒方或吃“作瘤栗”。(钩起五指,打在头上,常打起瘤子,故叫做“作瘤栗”。)这是先生不原谅,难怪他不愿念书。
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家乡的蒙馆学金太轻,每个学生每年只送两块银元。先生对于这一类学生,自然不肯耐心教书,每天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从来不肯为他们“讲书”。小学生初念有韵的书,也还不十分叫苦。后来念《幼学琼林》、《四书》一类的散文,他们自然毫不觉得有趣味,因为全不懂得书中说的是什么。因为这个缘故,许多学生常常赖学;先有嗣昭,后来有个士祥,都是有名的“赖学胚”。他们都属于这每年两元钱的阶级。因为逃学,先生生了气,打的更利害。越打的利害,他们越要逃学。
我一个人不属于这“两元”的阶级。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故学金特别优厚,**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后一年加到十二元,这样的学金,在家乡要算“打破纪录”的了。我母亲大概是受了我父亲的叮嘱,她嘱托四叔和禹臣先生为我“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我先已认得了近千个“方字”;每个字都经过父亲的讲解,故进学堂之后,不觉得艰苦。念的几本书虽然有许多是乡里先生讲不明白的,但每天总遇着几句可懂的话。
我喜欢朱子《小学》里的记述古人行事的部分,因为那些部分容易懂得,所以比较有趣味。同学之中有念《幼学琼林》的,我常常帮他们的忙,教他们不认得的生字,因此常常借这些书看;他们念大字,我却爱看《幼学琼林》的小注,因为注文中有许多神话和故事,比《四书》、《五经》有趣味多了。
有一天,一件小事使我忽然明白我母亲增加学金的大恩惠。一个同学的母亲来请禹臣先生代写家信给她的丈夫;信写成了,先生交她的儿子晚上带回家去。一会儿,先生出门去了,这位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他忽然过来问我道:“穈,这信上*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他比我只小一岁,也念《四书》,却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这时候,我才明白我是一个受特别待遇的人,因为别人每年出两块钱,我去年却送十块钱。我一生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
当我九岁时,有一天我在四叔家东边小屋里玩耍。这小屋前面是我们的学堂,后边有一间卧房,有客来便住在这里。这一天没有课,我偶然走进那卧房里去,偶然看见桌子下一只美孚煤油板箱里的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我偶然捡起了这本书,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扯破了,但这一本破书忽然为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忽然在我的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这本破书原来是一本小字木板的《第五才子》,我记得很清楚,开始便是“李逵打死殷天锡”一回。我在戏台上早已认得李逵是谁了,便站在那只美孚破板箱边,把这本《水浒传》残本一口气看完了。不看尚可,看了之后,我的心里很不好过:这一本的前面是些什么?后面是些什么?这两个问题,我都不能回答,却急要一个回答。
我拿了这本书去寻我的五叔。因为他会“说笑话”(“说笑话”就是“讲故事”,小说书叫做“笑话书”),应该有这种笑话书。不料五叔竟没有这书,他叫我去寻宋焕哥。宋焕哥说:“我没有《第五才子》,我替你去借一部;我家中有部《才子》,你先拿去看,好吗?”《才子》便是《三国演义》,他很郑重的捧出来,我很高兴的捧回去。
后来我居然得着《水浒传》全部。《三国演义》也看完了。从此以后,我到处去借小说看。五叔,宋焕哥,都帮了我不少的忙。三姐夫(周绍瑾)在上海乡间周浦开店,他吸鸦片烟,爱看小说书,带了不少回家乡;他每到我家来,总带些《正德皇帝下江南》、《七剑十三侠》一类的书来送给我。这是我自己收藏小说的起点。我的大哥(嗣稼)不长进,也是吃鸦片烟的,但鸦片烟灯是和小说书常作伴的,—五叔、宋焕哥、三姐夫都是吸鸦片烟的,—所以他也有一些小说书。大嫂认得一些字,嫁妆里带来了好几种弹词小说,如《双珠凤》之类。这些书不久都成了我的藏书的一部分。
……
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 作者: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20世纪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大师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1910年胡适留学美国,曾师从杜威,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起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1928年后,胡适发起人权运动,反对独裁和文化专制。抗战时期任中国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58年任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的文章开一代风气之先,影响至今。
Hu Shi, a famous modern scholar, poet, historian, writer and philosopher, i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intellectuals and academic masters in China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leader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In 1910, Hu Shi studied in the United States. He studied in Dewey and received a doctorate in philosophy. Hu Shi has been a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since 1917. After 1928, Hu Shi launched a human rights movement against dictatorship and cultural autocracy.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 he served as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1946 and President of the “Central Research Institute” in Taiwan in 1958. Hu Shi’s articles are the first of a generation and have influenced us to this day.
*书籍信息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请支持正版!!!